转自:千龙网

小餐桌托起大民生。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各社区的老年餐桌多了起来,老人们不出社区就能吃到可口饭菜。从豆腐脑、油饼、豆浆、包子等老北京钟爱的早餐品种,到10多块钱就能吃饱的午餐和晚餐,老人们把老年餐桌当成自己的厨房,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养老服务数据统计显示,在已开展的20大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助餐服务占比64.66%,超过其他养老服务项目总合。朝阳区老年餐桌点位已覆盖全区43个街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和配送服务。

包子饺子现场制作,老人吃着放心

6月20日下午4点半左右,朝阳区水碓子社区老年餐桌的灶台顾客逐渐多了起来。老年餐桌可供十来位顾客堂食,夏日炎炎,餐厅内空调开得十分凉爽,桌椅也擦拭得干净、整洁。老年餐桌明厨亮灶,餐厅服务员这边包着包子、饺子、馅饼,那边上的蒸屉已经热气腾腾,锅里的饺子也都翻了上来。

朝阳区水碓子社区老年餐桌,工作人员在现场制作包子。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朝阳区水碓子社区老年餐桌,工作人员在现场制作包子。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阿姨想吃点什么呀?”“大爷,咱今天有茴香馅儿的馅饼、韭菜鸡蛋的饺子,还有瘦肉馅蒸饺,您尝尝。”来老年餐桌的都是社区的老街坊,每到饭点,大爷大妈们就常来这里看看都卖啥。老人们挺注意环保,拿着自家饭盒前来购买餐食,一荤两素的菜再来点儿米饭,或者两个馅饼一个蒸饺一碗粥,香喷喷的晚餐盛进老人的餐盒。

今年85岁的孙奶奶是老年餐桌的老主顾,当天她买的是蒸饺,服务员把蒸饺整齐码放在老人自备的餐盒里,孙奶奶准备拎回家吃。居民刘先生也来打包了二十个饺子、两个馅饼,外加两碗小米粥,这是他和母亲那天的晚餐。“今天下班早,特意过来看看母亲。夏天老人家吃不进去太多东西,老年餐桌的饺子、包子都是现做的,味道不错,吃着也放心。”刘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朝阳区老年餐桌大多讲究现场制作,尤其包子、饺子、馅饼等主食,这是吸引老年人就餐的主要因素。

家住劲松北社区的王金霞阿姨是社区“美好邻里大食堂”的常客,她常和邻居约着去吃饭,一屉现包现蒸的鲜肉小笼包、一碗鲜香的豆腐脑、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俩人花十多块钱就能吃饱。“美好邻里大食堂”就在王金霞家单元楼楼下,她每天看着餐厅进货、出餐,对于餐食的品质心里也有数。王金霞说:“我们常给大食堂提意见,有时候还看看他们的进货发票。进货渠道都很正规,我们吃着也放心。”

依据老人需求,提供每日餐食

除了餐食品质放心,价格公道也是吸引社区老人在老年餐桌就餐的主要原因。以水碓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桌为例,午餐多为三荤三素,共6个菜,以一荤两素、两荤一素或两荤两素等套餐形式出售,价格从10多元到20多元不等。晚餐大多提供馅饼、包子、饺子等,以及粥等流食,其中馅饼2元一个,肉馅包子2.5元一个。老年人如果使用养老助餐卡购买,还能享受八八折优惠。

此外,餐厅供应的菜品也会依据老年人的需求。水碓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孙美丽告诉记者,老年人对老北京的早餐情有独钟,如豆浆、豆腐脑、小米粥、八宝粥、包子、油饼、馅饼等。“尤其是油饼,在我们社区格外受欢迎。为此,我们的厨师还特意研究了油饼配方,做得软、烂、酥,入口即化,两块钱一个,是我们这儿的‘网红早餐’。”

孙美丽其实也考虑过给老人换换口味,上新过烧麦等南方早餐品种,但售卖效果并不好。所以她觉得,老年餐桌就听社区居民的,老人家喜欢吃什么,厨师就做什么。时间一长,老人们也习惯了厨师的手艺,遇到厨师休息,大伙儿都会问一句:“是不是换厨师啦?他还回来吗?”

花家地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桌自去年夏天开设,便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结合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和饮食需求,驿站聘请了专业的营养师,制定营养食谱,做到每周一菜谱,饮食丰富,不重样。老年人想吃什么菜,也会通过微信群提前告知驿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

该养老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前来取餐带走的老人较多,驿站设置了两荤一素、两素一荤外卖套餐,并提前一天在订餐微信群里进行统计。临近饭点,工作人员提前打包好饭菜,便于老人取餐,也避免人员扎堆聚集、排队等候。

记者从朝阳区民政局了解到,朝阳区养老助餐一般采取“菜单式”服务,助餐点每天都备有荤素菜品若干,老年人根据需要按照“一荤一素”“一荤两素”或“两荤两素”等方式搭配,每份餐品价格在15元至30元不等。

朝阳区水碓子社区的老人们在老年餐桌购买餐食。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朝阳区水碓子社区的老人们在老年餐桌购买餐食。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是送餐服务对象,更是亲人

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是社区养老驿站重点关注的对象,这部分老人行动多有不便,有的甚至无法下楼,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记者从多个社区养老驿站了解到,送餐上门是主要的服务形式。

八里庄街道无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内,工作人员刚取完餐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出发了,他要给住在无限社区的高龄老人张女士送餐。记者了解到,该驿站去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从那时起,张女士就开始订餐了。

家住水碓子社区18号楼的王朝溶今年78岁,是一位空巢老人,也是水碓子社区养老驿站的“四进”服务对象。养老驿站工作人员介绍说,王大爷年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常年不能下楼,且膝下无儿无女。为了解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驿站专门为其定制了食谱,特殊日子还会送去节日餐和节气餐,让老人既能品尝到营养均衡的餐食,又能感受家人般的关爱。此外,驿站每个月还会为老人提供一次助浴和一次助洁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

“养老服务靠的是什么?是对老人的真诚。”孙美丽觉得,既然干了养老服务这一行,对待老人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只有这样才能把服务做好。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水碓子社区的孙奶奶来老年餐桌购餐,老人远远看见从外面走来的孙美丽,高兴地喊:“小孙,你回来啦?我有一个月没见到你了。”孙美丽紧走两步到孙奶奶跟前,笑着说:“我前几天忙,不在驿站。现在忙完回来了,有事儿您随时叫我。”

常年从事养老服务,老年餐桌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都结下深厚的感情。亚运村祁家豁子社区养老驿站送餐到家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黎爷爷,他耳背严重,送餐员每次都要按好长时间门铃,老人才能听见。不久前,送餐员给老人送餐时发现,无论怎么按门铃、打电话都没有回应。此时正好碰上同单元的邻居出来,送餐员才进了单元门。到老人家门口后,送餐员赶紧用力敲门,几分钟后老人才开了门。该送餐员告诉记者:“尽管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但今天特别让我焦急,担心爷爷出意外。这一餐送下来前前后后用了20多分钟。看见黎爷爷开门的那个瞬间,我一下子踏实了。”

无法自主供餐的养老驿站,由“中央厨房”配送

记者走访时发现,有些社区有开设老年餐桌的需求,但却不具备相应条件。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朝阳区主要依托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助餐服务。目前已通过新建、改造、提升等方式建设规范老年餐桌177个,其中,辐射多个老年餐桌的养老餐集中配送中心11个,占比6.5%;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助餐配餐8个,占比4.5%;养老服务机构助餐配餐158个,占比89%。

水碓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中央厨房”之一,除了负责本社区的助餐服务,还向呼家楼街道的三个养老服务驿站,麦子店街道、六里屯街道的部分养老服务驿站配餐。孙美丽说,这些驿站提前收集老年人的就餐需求,然后反馈到水碓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我们老年餐桌每天堂食的顾客大约有200人,每天中午往外配送的餐食在300-350份。”

如何给其他社区的养老服务驿站送餐?“中央厨房”做了不少功课。孙美丽介绍,首先送餐距离不能太远,“我们尝试了很多次发现,送餐距离在三四公里范围内比较合理,这样饭菜冬天送过去不会变凉,夏天送过去也不会变质。”夏天的时候,送餐人员提前半小时将餐食配送至各个驿站的助餐点;冬天会给送餐盒做好保温,确保老人们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此外,老年餐桌大多使用餐盘,每天工作人员都要将餐盘高温消毒,让老人们吃着放心。

助餐服务对象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超六成

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老年餐桌点位已覆盖全区43个街乡,为全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和配送服务。

2023年1月至4月,朝阳区助餐服务对象共1405人,累计开展养老助餐服务8844次,服务金额18.1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助餐服务对象中,80岁以下老年人约占33%,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超过60%。

老年餐桌的规范化是老年人关注的重点。该负责人介绍,朝阳区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完善了养老助餐服务相关模块,将街道级审核、区民政局备案通过的助餐机构,纳入社会化平台统一管理,并提供线上助餐服务等相关功能支持。截至目前,纳入社会化平台统一管理的助餐点位为172个。

同时,朝阳区民政局指导街乡通过招募、准入等方式,对养老助餐单位、助餐点实行统一备案管理,分类建立养老助餐服务单位管理台账,实行动态更新。各街乡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助餐服务单位并报区民政局备案。

在运营管理方面,街乡与养老助餐点签订运营管理协议,明确食品安全、餐食标准、配送流程、服务价格及相关要求等事项。养老助餐服务信息纳入区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管理,做到全程留痕、过程验真、数据可追溯,数据信息作为就餐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北京朝阳区养老助餐覆盖全街乡,服务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发布于2023/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