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人。
而随着老龄化社会一起到来的,还有社会上愈发严重的“养老焦虑”:现实中,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让不少家庭头疼不已;网络上,对“互助式养老”“抱团养老”“智能独居养老”的讨论热度不减;有媒体发布的网络投票中,78%的参与者表示“存在养老焦虑”……
老龄化客观存在,也势必带来社会变革,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眼下的“养老焦虑”呢?
摄影师免费为养老院的老人拍合影。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放眼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是重要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杜鹏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将净增1亿老年人,人口老龄化趋势空前绝后。
在具体的养老问题上,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跑过了养老体系发展的速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舆论是社会的肌肤。可以说,眼下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养老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口结构的快速改变和社会养老服务的阶段性不足,这让养老成了全民高度关注的话题,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对老年人来说,焦虑源于需求无法满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养老服务发展存在思维定式,认为养老就是提供一张床、三顿饭,不尊重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多数养老机构也存在着“老护老、老养老”,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管理方式粗放、养老环境压抑等软硬件问题,加剧了老年群体对“养老难”问题的焦虑。
对中年人来说,焦虑来自养育压力。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仍以居家养老为主。相关数据显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比达90%以上,而现有家庭结构往往呈“421”式分布,即四位老人、一个孩子由两位成年人抚养。“一老一小”的养育压力挤占着中年人的精力,不少中年人“两头奔波、分身乏术”。
对年轻人来说,焦虑来自不确定性。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红利消退、社会竞争加剧,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更多年轻人对于养老持保守态度。有调查显示,对养老的焦虑直接影响到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越发受到年轻人追捧。
而除开年龄代际和社会分工上展现的不同焦虑,一些外部因素也同样助长着“养老焦虑”。
比如,“三大支柱”支撑作用还不强。国务院于1991年首次提出了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组成的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但目前,部分地方公共养老金存在收不抵支、对财政依赖性较强的问题,而后两者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程度和覆盖面均不足。三大支柱没能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居民的养老支付能力不强,“未富先老”普遍,养老需求端疲软。
又如,城乡差异仍较大。杜鹏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城乡倒置”现象在加剧。2020年,城镇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但从老年人口比例来看,城乡差距反而在扩大。相对更薄弱的服务保障体系和更高的老年人口占比,让乡村地区成了养老事业中“隐秘的角落”。
梁平区人民广场,老年人在表演灯笼舞。刘辉 摄/视觉重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当你老了》被传唱至今。当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养老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积极”二字被反复提及,彰显着国家的态度。态度积极,手段更要密集,织密养老保障网,或可从以下几点中发力破局。
倾听焦虑背后的千言万语。养老行业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行业,其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涉及健康、服饰、医疗、家政、饮食、文化等多个细分领域。在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看来,养老行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需求在哪,服务就需要跟到哪。
目前,很多地方实现了社区养老的基本“兜底”,而旅游型养老、“候鸟”型养老、智慧养老等方式则方兴未艾。立体化的养老产业布局,还需要倾听老年群体焦虑背后的更多诉求,走通“最后一公里”。
“公”“私”双向奔赴,连接千家万户。养老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发展养老,不仅依赖行业内生动力,更需要扎实的顶层设计。着眼现实,目前的养老业仍处在政府短板没有补足、市场缺乏活力的窗口期。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养老覆盖面不够广,而市场化的养老产业渗透率又不够高,公益性与市场性尚不能实现有机统一。
这需要我们用好“一盘棋”思维,明晰发展方向,动员各方力量,对标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养老标准,推进养老事业全方位发展。
“智慧”赋能养老,跨过万水千山。养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直接体现在不同城市的养老资源和养老质量上。如今,很多地方正在推行智慧养老,通过软硬件协同调度,让养老实现“一站式”通联。比如,重庆市江北区就利用数字技术,为服务的老人家中安装了SOS一键呼叫器、睡眠监测带、烟雾报警器、可燃气报警器等智能硬件设备,实现了社区养老全流程监控,科学调配社区人力、物力等养老服务资源。
未来,这样的互联网技术也应该积极往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拓展,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同步建设。
拥抱千万老年群体,就是拥抱未来的自己。《礼记》有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焦虑的背后体现着公众对于养老事业的关注,这份关注应该被重视。
一方面,如今的网络平台上,有更多老年人正在主动跨越“数字鸿沟”,分享生活,紧跟社会潮流;另一方面,年轻人自发进行的养老探索,也弥合着养老的代际分野,拓宽着养老的文化半径。如果我们能将精神上的焦虑变为实际的参与,让养老成为一种社会氛围,那将真正实现养老事业的整体性跃升。
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阶段,老年人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对待老人,彰显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如何看待老年,则表明了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养老焦虑”不失为一个新的契机,让我们看到养老事业发展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