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老年人举行义诊活动。
重阳节将至,养老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联合国为老龄化社会制定的标准之一即: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依此标准,我国早已于 2000 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在 2035 年左右突破 4 亿,占比超 30%,我国届时将进入 " 重度老龄化社会 "。不得不说,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细细琢磨养老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 " 谁来养 "" 在哪儿养 "" 怎么养 ",那么,您为养老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一个意外 让养老方式改变
65 岁的许桂琴最近遇到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今年 7 月末,她的爱人突然因病离世,这对她打击颇深。她原本准备和老伴儿一起去国外看看儿子一家,特别是 3 岁的小孙女,至今都没见过爷爷和奶奶。" 老伴儿这一走,我也彻底没心气儿了。" 许阿姨无奈地说。
儿子一家人赶回国处理丧事时,曾劝母亲跟随他们一起到国外生活,但许阿姨最终还是婉拒了。她坦诚地告诉记者:" 第一,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老伴儿的后事还没有全部料理完;第二,我更担心在国外生活得不自在。" 最终儿子、儿媳也没有说动母亲,只能留她一个人在天津生活了。
自从老伴儿离世,许阿姨总是夜不能寐,她担忧的事挺多。假如有一天自己也患了重病该怎么办?即使是简单的头疼脑热又该找谁来照顾自己呢?这段时间她更关注养老院的情况,恐怕内心已经认定养老院就是她的晚年归宿了。
许阿姨的亲家也在天津生活,去年亲家公去世后,家里只剩下亲家母一个人,如今亲家母被安排到养老院里生活了。许阿姨介绍:" 我亲家年纪大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平时不敢留她一个人在家,万一动火、动电、动水,很可能引发事故。儿媳将她送到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把她的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给卖了,都用来给老人养老,每月的护理费大约 1 万元。"
看到了亲家的情况,许阿姨也能够接受未来住进养老院,但对于每月过万元的护理费,她自觉难以承受。她说:" 我的退休金也就 4000 多元,如果以此价位去找养老院,恐怕就得离市区远一些了。"
许阿姨面对的养老问题是存在共性的,恐怕每一位老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一直传承着 " 反哺模式 ",一句 " 养儿防老 " 就是对这种模式最直接的表达。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的规模发生了改变,过去一家五六口人是社会的主流,但对于 "80 后 ""90 后 " 的父母来说,平均每户人家缩减到 3 人。许多子女和父母跨市、跨省甚至跨国居住,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还行,不想过早地去养老院,还是想在家里住,相对放松些。" 许阿姨说。对于她的想法,目前全市大力发展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能够为她助力,通过专业的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安享晚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老人 " 原居养老 " 的需求,也能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感,进而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 "1+N" 的思路,到 " 十四五 " 末,本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将建设不少于 1 家区域性嵌入式机构、N 家社区型嵌入式机构。对于像许阿姨这样目前仍选择 " 居家养老 " 的老人来说,找到社区或街镇级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向工作人员 " 挂个号 " 才是明智之举。
一个依靠 家门口可获养老助力
试想一下,需要照顾的老人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得到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居家入户等服务,儿女们回家就能够探望老人,陪伴自己老去的还是那些老邻居、老伙伴…… " 养老不离家 "" 离家不离社区 " 是不是老人们比较青睐的养老方式呢?
日前,记者就此话题询问了 40 余位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他们几乎全票支持此类方式,由此可见,老人们对于保持原居养老状态心里会更踏实、更有托付感。但老人们也提出了自己较为关心的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 " 能提供哪些服务?哪些服务适合自己?哪类老人不适合选择 " 社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需要的花销贵不贵?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了北辰区集贤里街道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详细询问了老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是为了改革养老供给方式,破解大城市养老基础性、结构性难题,努力实现补齐硬件设施短板与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的 " 双突破 "。
" 养老不离家 "" 离家不离社区 " 是老人们比较青睐的养老方式。
以往 " 家庭养老 " 占据主流,老人们的养老责任主体落在家庭里。年纪尚轻的活力老人,夫妻间相互照顾、儿女前来探望;上了年纪需要有人照顾时,依然是老伴儿、儿女、雇请的保姆陪在身边,一旦病重可以直接送医。这种模式很少借助其他社会力量辅助。而 " 居家养老 " 则不然,它加入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当儿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为老人提供周到的照料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设施便应时应景地加入进来,提供餐食、日间托养、短期托养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深入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老人们虽然还是在家养老,但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辅助,能够获得家庭成员能力范围之外的更多服务。
记者关注到,参照《天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这一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餐食服务,可为老人送餐入户,饮食问题解决了;同时这里有 15 张护理床位,它就像个缩小版的养老院,关键就在家的旁边,老人们可以在此日托或短期托养;同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包括取药送药、上门助浴等多项服务。护理员们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上岗,就以北医道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王硕举例,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老年餐配送、组织为老活动,每个板块都有相应的专职负责人,为老人提供服务也更加专业。
相比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灵活的、开放的,根据不同需求缴纳相应的费用,自主性较强。但服务的时长仍是短板,对于一些长期卧床、需要强医疗支持的老人来说,最好还是住在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或护理院,那里可以得到护理员 24 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的服务不是连续供给的。
一个选择 充满 " 智慧 " 的养老院
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的活力老人,延长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就是最佳的养老方式,他们没有脱离社会,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内在能力,这是相对健康和舒适的。而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或有肢体残障的老年人,如果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辅助下,通过药物、拐杖、助力车等辅助工具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在能力的发挥。但对于失能老人、久病老人、家中无人照料且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寡老人等人群来说,选择一家 " 医养结合 " 的养老院,能够实现一日三餐按时供给、享受 24 小时连续供给的服务。
两位老人在养老院活动室打台球,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老人们的追求。
79 岁的林大爷目前居住在永爱养老院,这家养老院位于滨海新区大港街道,不远处就是望海山临潮湖公园。一个多月前,老人因为登梯爬高换灯泡而跌落,导致胯部粉碎性骨折。老人说:" 老伴儿不在了,儿女都在忙,出院之后他们为我雇请了保姆照顾,但细算成本还不如住养老院更划算,被照顾得也能更周全。" 徐勇军是永爱(天津)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林大爷这样的卧床老人,他更加关注老人久卧后会生褥疮的问题。他指着一台设备说:" 在介护中心,我们引进的这台设备,20 多个传感器随时关注着老人容易生褥疮的部位,恒温清洗、暖风烘干,显然这是在家中无法达到的。"
在这个房间里,居住的大多是久病在床已无活动能力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各项机能衰退严重,已达到失能、失智的状态。之所以选择住进养老院,就是看重这里的护理团队可以 24 小时监护老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医疗康复护理,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同时在养老院其他房间还居住有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到言语丧失、性情改变的老人等,如果将这部分患病老人留在家中,很容易出现走失或意外。徐勇军说:" 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需要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布置有电子围栏,一旦患者离开安全区域,便会第一时间报警,以确保老人的安全。"
每天为老人测量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数是养老院的规定动作。
徐勇军介绍:" 我们经过实践发现,‘医养结合’的确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在永爱养老院,记者见到了几位 " 老寿星 ",平均年龄近百岁。一位 96 岁的高龄老人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她说:" 我大儿子今年都 72 岁了,小女儿也将近 70 岁了。只要我活着,他们就是孩子,实际上他们也都老了,想照顾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人家 85 岁那年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不必为三餐而纠结,护理员定时敲门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更高。
徐勇军说:" 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养老院?需要有人打扫卫生,饭菜有人做,衣物有人洗,和家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医院相仿的专业护理。同时他们的快乐有人能分享、烦恼有人能倾诉,关键是价格还不能太高。" 徐勇军就从这些方面出发,着力打造了一家 " 走心 " 的养老院。
对于养老,值得关注但没必要焦虑,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全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保障老人人身安全,得到较好的照护,还能减轻家属照护压力、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才能让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今晚报记者 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