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认为是养老产业发展元年,这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等多个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十年来,全国养老床位增长了近60%,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在北京、河北、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一些国企成立了康养公司,国有资本加速养老布局。
然而,对于“50后”“60后”甚至“70后”这些潜在的养老产业客群,我们的银行、保险公司是否真正了解其需求?养老金融产品能否继承?如果患有老年痴呆症,养老金融产品能否用于生活费和医疗费?
近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举办了一场“老龄金融创新研讨会”,与会学者和业界代表就现存问题和可行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
【“对于银发人群的需求,其实我们了解得还不够”】
老龄化社会,不仅是一个社会结构,也是一个经济结构。
“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业还是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副总经理王磊说,首先授信支持是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业的核心功能,但目前养老机构规模都偏小,即使一些头部企业,床位数也都不超过1万张,许多养老机构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态。他们在实地调研中还发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营水平相对比较低,尤其是数字化水平更低,个别养老机构的财务报表都不完善,很难满足银行授信的基本要求。其次,银行偏好重资产,有些养老机构虽有重资产,但有的是慈善医卫用地,不能抵押,也就很难得到信贷支持。第三,养老服务业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同时回报率偏低。而资本是逐利的,尤其在直接融资上,介入的就比较少。
他建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比如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加快康复辅具医疗设备护理培训等标准化建设;要扩大养老机构责任险、财产险和老年人意外险的覆盖面;银行要加强行业研究和授信政策创新,才能针对养老行业的痛点难点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支撑养老机构做数字化转型。
“65岁及以上的银发一族,投资理财产品均值为23.9万元,其财富管理意愿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金蕾介绍,现有的养老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无法满足银发人群财富管理的差异化需求。
“对于银发人群的需求,其实我们了解得还不够。”金蕾说,养老钱尽量不受到损失,是多数银发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的底线。遇到医疗支出等急需资金的情况,他们希望能够将一部分养老钱用于满足医疗、健康等应急需求。能否围绕“安全性、流动性、持续性”需求,来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建议设置继承的功能,既能适度提高银发人群风险承受能力,又能将个人财富让子女继承。另外,可增加养老金融产品的非金融功能。比如日本瑞穗银行推出的痴呆症信托,客户患病后,其账户资金可用于生活费和医疗费。”
“不是每个人都有保险、基金,但是每个人都有银行账户。”兴业银行零售平台部副总经理程昊认为,结算账户是商业银行服务中老年客户财富管理业务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更需要具备基本金融素养,而商业银行能够成为各类金融产品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他山之石,能否借鉴】
养老产业在国外起步早,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能否借鉴国外养老金融的创新经验?
美国养老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个人客户是主要的支付方。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魏琳认为,中国未来少子化、空巢化、长寿化将成为常态,未来机构养老的市场占比将远不止3%。他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养老产业进一步细分市场,积极发展普惠养老与中等品质养老;给予一定的税费政策支持;扩大政策性银行对养老产业的贷款规模并降低贷款利率;明确机构养老用地的类别,降低成本;鼓励社会资本采用股权投资、联营合营等方式进入养老产业。
“商业银行要全面升级适老化改造,向精细化服务转型和发展。”金蕾说,日本的京都银行创建了老年与残疾人友好型门店,网点提供盲文服务、助听器、写字板等。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日本还有两家银行推出了移动ATM车。
在英国,年金保险市场以即期年金险为主,并发展出了不同细分类型的即期年金保险。泰康养老战略企划部副总经理刘方涛建议,可借鉴英国经验探索即期年金保险。所谓即期年金保险,即保险人一次交足保险费,保险公司当年立即进入给付周期,开始向被保险人支付年金。
【“只有个人养老金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其作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万亿元。养老金融由三大支柱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截至今年5月,全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3700万户,但实际缴费人数不足开户人数的三分之一。“只有个人养老金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苏州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李伟说,目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仅5家入围个人养老金资格,希望批准更多有养老资源的地方性中小银行进入这一领域。
长江养老副总经理杨奇华认为,需要明确第一支柱功能定位,扩大第二支柱企业覆盖,大力推动第三支柱发展。他建议,在提升缴费充足率的同时降低第一支柱缴费比例,为企业年金提供腾挪空间;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个人养老金参与意愿;金融机构需要跳出各自行业局限,更设身处地为客户考虑,从个人整体养老规划角度为中老年人的金融资产进行有效统筹运作。
在兴证全球基金FOF投资与金融工程部基金经理刘潇看来,未来首先要建构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互联互通”通道,增加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转移机制,实现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额度的合并;通过特殊机制提高投资者的“便利性”,允许参与人特殊情况下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从而满足流动性需求
【保险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机构养老需求将十分显著】
根据测算,银发经济将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点,到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近50亿元,占总消费比重将达到35%。
银发经济将带来哪些新机遇?“养老金融是一个中国式概念,涵盖养老服务、养老金、养老产业三个维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说,从养老服务金融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考虑。据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体逐渐呈现出资产占有高、风险性投资占比高的特征,未来保险业将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从养老金金融来看,未来的走势将取决于我们在账户制制度设计和投资收益率两个维度的整体把握。从养老产业金融来看,未来机构养老的需求将会十分显著。
“金融应对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认为,养老金融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研究老龄问题的实体研究机构,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持续关注老龄金融问题,下设银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应对中国老龄化,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更多要立足中国国情。”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养老产业走过十年,如何应对“养老金融”的痛点和堵点发布于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