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障面临巨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金融作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工具,在促进养老资金储备、提升优化养老金融服务、强化养老产业资金供给等层面大有可为。当前亟须突破养老金融发展瓶颈,助推养老体系均衡发展。
养老金融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多样化养老投资需求未被满足
一是养老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较为相似,养老功能与长期属性不够突出,多在旧有金融产品基础上优化微调而成,个性化、精准化设计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养老投资需求。
二是养老储蓄产品不足。受养儿防老、家庭养老传统观念影响,目前我国民众养老规划意识欠缺,尤其是年轻群体劳动所得主要用于当下消费,储蓄意识薄弱,对养老信息关注较少,养老需求释放不足和需求质量不高导致养老储蓄产品研发动力受到抑制。
三是养老金融产品本土化融合不到位。个别养老金融产品借鉴国外模式时,没有因地制宜与我国实际情况做结合变通。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受产品自身风险和我国居民安土重迁思想影响,推进阻力较大,消费者反响欠佳。
(二)养老金融服务存在短板,制约老年群体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养老金融服务缺乏业务协同性。当前,银行、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之间缺少联系和业务协同性,导致居民在选择银行、基金、保险等不同类型养老金融产品时存在不便。
二是适老化金融服务改造滞后。一方面,不同地区、金融机构之间适老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地区金融适老化服务设施改造步伐较慢,基层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地方性中小型银行机构受资金、人员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在推进金融适老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另一方面,线上、线下适老化金融服务改造相对不足。线下金融机构网点受工作人员数量等因素限制,老年群体面临排队难、用机难等问题;线上因手机银行操作界面复杂、字号小、开屏广告多,业务指引及操作流程不够通俗易懂,影响老年群体的顺畅使用。
(三)养老信贷发展滞后,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乏力
一是养老产业的公益性制约信贷投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以公益性为主,投资回报率较低,盈利能力不被看好,且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风险较大,这与银行机构的逐利性产生冲突,制约信贷投放积极性。据调研,某地区养老产业信贷余额不足信贷总量的1%,养老产业信贷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二是有效抵押不足。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利润率低,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缺乏融资抵押物。部分养老机构用地具有公益性质或已被限定用途,难以设定抵押。
三是信贷资源配置不均。银行机构在制定信贷投放战略规划时更多关注养老地产、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的开发拓展,对老年护理服务、社区养老等领域重视不足。
四是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银行机构缺乏养老金融领域高效能、专业化人才队伍,在信贷产品设计、授信评级和审批、风控管理等方面未能体现养老产业的差异性。
五是银行机构缺乏有效渠道获取优质养老产业项目信息,制约对养老企业信贷客户的精准拓展。
(四)配套机制支撑不足,激励作用尚不显著
一是个人养老金配套政策优惠力度有待加大。目前,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按照现行标准每年享受1.2万元免税限额,但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讲,政策吸引力欠缺;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个人收入未达到抵扣门槛。根据现行政策计算,该政策对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中低收入人群吸引力较低。据我们开展的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某地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万元,优惠政策惠及面较小,激励作用有待提升。此外,除税收优惠外,还缺乏其他相应配套优惠政策支持个人养老金规模扩充。
二是个人养老资金账户缴存信息未同步到税务系统。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需要缴存个人根据缴存金额主动申请税务减免,个税系统尚无法实现联动报送,增加操作难度。
三是养老信贷业务政策支持不足。据我们对某地区调研结果显示,相关部门尚未针对银行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养老产业信贷投放财税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缺乏信贷支持激励条件,制约信贷投放积极性。
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引领,推动养老需求与金融产品深度融合
一是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增加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根据养老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财富积累、收入现金流等特征,关注和考虑多年龄层段投资者的实际养老需求,在投资期限、流动性支持、风险保障、投资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比如通过增设重疾提前赎回条款、合理配置投资标的限定最高损失额度等方式,凸显金融产品的养老属性。 同时,逐步扩大个人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管理人和金融产品投资范围,适时允许配置公募型保险资管产品,支持股权债权计划、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工具。
二是丰富养老储蓄产品,优化期限结构。根据养老储蓄存款的普惠性和养老性,针对性研发设计产品期限长、收益稳定、可满足低风险偏好的养老储蓄产品。
三是强化养老金融产品本土化设计。吸收、借鉴并本土化改造以目标日期基金、长期护理保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代表的国外成熟养老金融产品。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可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推进银行机构与保险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和风险共担,房产评估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通过在借款初期设置弹性赎回条款、保留借款人居住权等手段增强产品吸引力。
(二)补齐短板,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强化业务协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充分发挥银行、保险及基金等不同金融业态市场优势,加强行业协同与资源整合。保险行业继续发挥契合养老服务需求的风险保障功能,发展壮大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立足全生命周期的规划管理,依托自身在数据积累、客户画像、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个人构建符合自身和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的养老保险和财务规划。基金和理财重在投资增值,应持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通过合理配置权益类资产比重,形成稳健、均衡和积极等不同的风险类型,满足不同养老投资风险偏好。
二是优化完善农村地区适老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向农村老年群体聚集地区下沉,依托助农服务站打造老年群体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农村地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智能适老化改造。聚焦老年群体特征,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网络终端及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界面服务,增加大字服务、语音辅助、一键求助等功能,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适应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保留和改进人工服务、柜面服务,合理安排网点提供线下水电煤气缴费、社保资金发放、养老金领取等传统金融服务,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应对老年人阶段性集中办理业务高峰时段,实现金融服务快速有效触达。
(三)多维发力,强化养老产业信贷供给
一是梳理、发布养老产业信息。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梳理、发布优质养老产业项目和企业名单,为银行机构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二是提升养老企业融资能力。引导养老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增强财务透明性,提升经营规范性,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提高融资可得性。
三是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力度。银行机构要根据不同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特点,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不同供应体系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普惠性、标准化信贷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开通养老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快贷款审批流程,扩大抵(质)押物接受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提高养老产业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四是培育养老金融专业人才。银行机构要积极培育养老金融专业人才,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设计契合各层次、各类型养老产业的信贷产品。鼓励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养老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根据当地养老产业和养老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对定价模型、授信评级和审批、风控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和专业化管理,加大养老信贷支持力度。
(四)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配套政策激励效应
一是制定更具普适性的个人养老金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力度,根据参加个人养老者的年收入,分层级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让更广泛的群体可以受惠,切实发挥对中低收入群众的养老保障作用。根据居民切身利益诉求,按照缴存的个人养老金额度给予适当比例的子女教育费用减免、老龄医疗补贴、落户积分奖励等民生相关政策优惠便利,激发养老金自主缴存的积极性。
二是简化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申报流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在个税系统增加个人养老金联动报送功能。个人养老资金账户参加者在开户缴存后,个税系统可直接在银行系统提取个人养老金扣税数据,免去开户个人重复报送手续,提升操作的便利度。
三是加大对养老信贷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养老产业项目融资的财税支持,对养老产业项目贷款给予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财政奖励、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方式加大信用增进支持,帮助银行机构分散风险,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如何突破养老金融发展瓶颈发布于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