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活·快乐健康

近日,北京市民陈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88岁,住在房山区康怡养老院,养老院已经实行封闭管理70多天。她担忧:这样的管理模式很难保障老人们的基本生活、精神慰藉等需求。

新冠疫情的威胁进入第三年,全国养老机构封控力度持续收紧,纷纷选择“关紧大门”。“养老机构是实打实‘抗疫三年’,最早封闭、最晚解封。”有养老行业人士如是形容。但严格的“全封闭”管理,是否足以让养老机构“高枕无忧”?入住老人们的各种需求能得到保障吗?

无法去见最后一面

仅隔半小时车程,却未能见到姥爷最后一面,这成为陈薇一家永远的痛。

4月18日,河北唐山迁安市等地出现零星疫情,随即唐山多地进入全域封控管理或静态管理状态。5月8日凌晨,陈薇的姥爷在迁西县一养老院宣告病危。接到养老院的电话时,封在迁安市的陈薇一家人却无法赶过去。

陈薇说,就在唐山封控的前两三天,姥爷突发脑梗,舅舅待在院里陪护。后来养老院执行封控政策,一律不许外来人员探视。从那之后,陈薇一家就再没见过姥爷,直到姥爷去世后接回遗体。

“我从情感上非常理解家属,但不能违反防疫规定。”迁安另一家养老院院长张茹说。

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

在封闭管理中,中国养老行业早期发展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在疫情下也集中爆发。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中国的商业化养老机构发展只走过短短九个年头,各地养老机构良莠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封闭状态下,防疫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员工却在持续流失,机构压力骤增,管理质量下降难以避免。

关于“破防”后如何尽量降低交叉感染与病死率,国内养老机构的经验匮乏。“文件下了一轮又一轮,基本都是叫你封闭。至于感染之后怎么办,这方面的建议很少。”一名苏州市养老院院长坦言,目前养老机构的方案仍然是,一旦感染,就等疾控人员来拉走。

实打实“抗疫三年”

“养老院是实打实‘抗疫三年’。”武汉市某养老机构负责人徐平感叹。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某养老院院长叶路还记得,2022年4月的一天清晨,院里传来老人的哭声。因为太过思念家人,老人哭了一整天。“封得太久,员工心理上也受不了。”徐平说。

可即便严防死守,此次上海疫情中,仍有许多养老机构被病毒“攻破”。记者从家属、护工等处获悉,上海新长征福利院和东海老年护理医院在疫情早期即已进入封闭管理,禁止人员外出和家属探视,但还是在几周后出现疫情感染。

原因在于,养老机构有外出就医、采购的刚需,即便在最极端的疫情暴发期,机构完全“与世隔绝”也不现实。

最终将损害老年人福利

更多行业人士担心,疫情下漫长的行业寒冬,会进一步削弱养老机构的实力,使其在满足防疫要求、维持服务质量和保证长期经营上艰难寻求平衡。

最直接的冲击表现为入住率显著下滑。隐性冲击表现为行业人才流失。“养老行业需要很长的培育期,疫情或将它一朝打回10年前。行业积累的资金、人才等资本正在快速流失。”一位养老项目管理者担忧,疫情冲击下,根基尚薄弱的养老行业风雨飘摇,最终将损害老年人福利。

养老院为什么在亏损

上海疫情下,照护人员不稳定、物质缺乏令养老院更显脆弱,一些乱象由此而生,养老机构支撑艰难。全国其他地区的养老院则困于如何收支平衡。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养老服务业课题组发现,截至2019年底,北京的养老企业总体上还处于亏损状态:盈余只占4%,基本持平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占30.7%。亏损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入住率低。课题组发现,北京市只有10%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九成养老机构存在大量空置床位。低入住率就意味着生存难题。海外的经验是,一个养老院入住率不到75%是达不到盈亏平衡的。依此标准计算,超过60%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方能收回投资。

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辛彩云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截至2021年末,中国的养老服务床位为813.5万张。两个数字说明,每五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有一张养老床位。从总量上看,服务供给缺口比较明显。

一份报告指出症结所在。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指出,养老企业业务布局集中在高净值客群,这就导致占八成人数的中等收入水平的老年人需求被忽略,他们既不能满足政府的最低保障,又支付不起高昂的高级养老院费用,这也是中国一方面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商业养老院的用床空置率高达46%的关键原因。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养老院撑不住了?“抗疫三年”,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发布于2022/06/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