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顺利做完白内障手术,独居老人穆老先生心情不错。最近,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西城区广内街道正式启动,老爷子成了第一批签约服务的老人。根据服务内容,老人在家里有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提供日常的养老服务,去医院也有专人陪同就医;如果有其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还可以随时呼叫养老管家。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是更喜欢的养老方式。因此,此次试点不同于以往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管家”队伍,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响应”的养老服务。

管家服务1 陪同就医

跑前跑后 接送挂号陪检啥都管

由于高龄独居,穆老先生成为最早吃“螃蟹”的一批老年人。93岁的穆老先生患有白内障、高血压,听力较差,平时出行只能借助轮椅。

前不久,老人需要做白内障手术,在养老管家的悉心服务下,整个就医过程非常顺利,这让老人非常满意。

穆老先生的儿子在国外,自己一个人住在单位家属楼。老人性格十分要强,尽管年纪大了,却依然想着凡事亲力亲为。最近几年,老人身体上的毛病逐渐多了起来,需要经常跑医院,可老人此时已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广内街道正在试点的养老管家服务就帮了老人大忙。为着力解决居家养老场景下的“急难愁盼”问题,试点制定了一份包含7大类98小项的养老服务清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管家式”的养老服务。陪同就医正是这份养老服务清单的其中一项。

为避开早高峰,早上6点多,养老管家昌浩和护理员就来接老人去医院了。“检查需要空腹,我们出发早一些,老人等待的时间就能短一些。”昌浩用手机叫了车,临出门前,护理员还贴心地为老人装上了两个小面包。

到了医院,昌浩便和护理员进行了分工。昌浩负责取号、缴费、打印单据,各种跑前跑后。而护理员则守着老人,寸步不离。由于医院患者较多,排队时间长,每一个环节往往需要等上十几分钟。除此之外,陪同老人就医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提前完成。昌浩说,这次做手术,他就是提前一个星期挂的号。在他看来,陪同就医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需要付出的耐心和时间却不比任何一项服务少。“陪同就医就是帮着跑跑腿、挂挂号,陪着老人做检查、做手术,车接车送,但这些事情一个人肯定应付不过来。”他说。

其实,作为养老管家,昌浩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跑腿”。根据穆老先生的情况,昌浩为老人量身设计了一个养老“服务包”,由专业的护理员照护老人。“老人原先请过保姆,但保姆毕竟不能提供养老服务。我们的护理员都具备专业资质,除了日常的做饭、打扫卫生之外,还能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昌浩说,最重要的是,“服务包”的价格与请一位保姆的市场价格相当,真正做到了“普惠”。

管家服务2 养老助餐

摸清需求 荤素搭配丰富更专业

在广内街道槐北社区,养老管家孙辉已经成了社区老人的“小棉袄”。每到中午饭点,槐北社区养老服务微信群便会异常活跃。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老年餐到了,可以过来取餐了!”看到群里养老管家发来的信息,老人们纷纷下楼取餐。取餐点位于槐柏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面的小广场,对于老人来说非常方便。老年餐定价25元一份,包含两荤两素和一份主食。排骨玉米焖豆角、蒜子烧熏肚、红烧豆腐、香菇油菜……一周5天,天天不重样。除了菜品花样繁多,主食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一下子抓住了老人们的胃。

“我们的老年餐由养老机构制作,不但少油少盐,而且营养均衡,非常符合老年人的胃口。”孙辉道出了老年餐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她说,助餐服务虽然只是98项养老服务清单中的一项,但也和之前的服务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是把专业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送到了老人身边。”

根据试点,广内街道被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两名养老管家和多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形成以实名制方式运行的网格化运营管理模式,满足居家老年人各类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

为了摸清老人们的需求,孙辉和她的同事们开展了多轮调研。试点正式启动前,各个养老管家还在社区开展免费理发、免费试餐等体验活动,了解老年人的刚需,有时一天就有100多位老人报名体验。

家住槐柏树北里的丁阿姨今年70岁,对未来的养老问题非常关注。“我有好些朋友是在养老机构养老,我也去考察过,但我不考虑这些。我觉得居家养老挺好,周围邻居也熟悉。”丁阿姨说,除了吃饭问题,陪同就医和家政服务也是老年人的刚需。对于老人来说,只有服务有保证,居家养老才能更安心。

管家服务3 细心专业

有求必应 设计不同价位“服务包”

在试点工作中,是由养老管家带领护理员团队进行网格化服务。那么,养老管家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据了解,养老管家要求从业经验至少5年以上,许多人都是养老驿站的负责人。有的曾在海外留学,有的是“金牌站长”,还有的获得过“孝星”等荣誉。1988年出生的昌浩之前在西城区担任养老驿站站长,曾被评为西城区“孝顺之星”。健康管理专业出身的孙辉,曾在养老驿站担任生活管家,由于工作细心,深受社区老人喜欢。

“养老管家相当于‘大站长’,不只是面向社区,还需要链接整个街道的资源。养老管家要对片区的老人非常熟悉,不单单是“接单派单”,自己也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带动更多人参与养老服务。”昌浩说。

通过试点,分布在社区的养老管家和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规划师、健康管理师、护理康复师,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生活管家服务。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养老需求,试点还设计了不同价位的“服务包”。无论刮风下雨、冬冷夏炎,只要老人通过一键呼系统提出服务需求,养老管家和护理员都能够做到随时响应,24小时有求必应。

官方解读

养老不离家

老人需要更多价低质优服务

根据调查,目前北京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全市22万余名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中,85%选择居家养老。

相比较而言,老人还是更愿意居家养老。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环境,周边又有自己熟识的邻居朋友,孩子们探望也比较方便。

“但以往,老年人在家庭周边找不到普惠性、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保姆提供的家政服务替代专业的养老服务,缺少真正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处长郭汉桥说,一方面,养老床位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老年人却依然觉得“一床难求”。 而老百姓所理解的“一床难求”,实际上是指价格低廉、服务高品质、就近就便的养老床位。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以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专业化照护护理刚性需求,为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解决方案。

据了解,为了解决老年人“买不到”、“买不起”养老服务的问题,今年以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郭汉桥说,之所以选择广内街道作为试点,是因为广内街道人口密集、社区类型多样、老龄化程度高,在城区街道中具有典型性。经过摸底调查,广内街道现有户籍老年人3.09万人,其中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700余名,在长期照护、供餐、助医、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需求较为突出。

此次试点工作,就是以请保姆的价钱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一份更优的养老解决方案。“以重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照护为例,老百姓一般是选择请保姆来照顾,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而服务包则是由专业的护理员来提供服务,而价格却是与请保姆的价格持平,或者更低。”郭汉桥说。

居家养老是大城市养老的痛点、难点,也是养老服务体系最大的一块拼图、最后的一公里,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了解到,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北京将努力走出一条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模式”,在总结广内街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向西城区其他街道乃至全市推广,让更多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就能享受到“有保证的服务”。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养老不离家!北京居家养老试点全天候“管家”服务发布于2022/10/26

相关推荐